手足口病预防针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红肿、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等。
1. 局部红肿:接种手足口病预防针后,部分接种者在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身体对疫苗的正常免疫反应,一般红肿范围较小,程度较轻,通常在接种后的1 - 2天内出现,多数情况下会在几天内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
2. 发热:发热也是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热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可能是低热,体温在37.5℃ - 38℃之间,有的则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达到38.1℃ - 39℃。一般发热会在接种后的1 - 2天内出现,持续1 - 3天左右,可通过物理降温等方式缓解。
3. 食欲不振:部分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这是由于身体在应对疫苗产生免疫反应时,可能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功能。通常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短,随着身体逐渐适应,食欲会慢慢恢复正常。
4. 恶心呕吐:少数接种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可能与疫苗引发的身体应激反应有关,导致胃肠道出现不适。恶心呕吐症状一般不会持续太久,适当休息、补充水分后可有所缓解。
5. 过敏性休克:这是极为罕见但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通常在接种疫苗后短时间内迅速出现,表现为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一旦发生,需立即进行紧急救治。
接种手足口病预防针后,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若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一般可自行缓解,无需过度担忧。但如果不良反应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确保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