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脂血可能存在感染、局部淤血、晕针、损伤神经、引发血栓等危害。
1. 感染:抽血过程中若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细菌等病原体易侵入人体,进而引发局部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全身性感染,影响身体健康。
2. 局部淤血:抽血后若按压不当,如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部位不准确等,会使血液渗出血管,在皮下积聚形成淤血,表现为皮肤青紫、瘀斑,一般需数天至几周才能逐渐消退。
3. 晕针:部分人在抽血时,因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加上空腹、疲劳等因素,可能引发晕针现象,出现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通常平卧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后可缓解。
4. 损伤神经:虽然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如果抽血操作不当,针刺位置不准确,有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导致局部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5. 引发血栓:抽血后若局部形成小的凝血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本身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块可能逐渐增大形成血栓,影响血液循环,严重时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引发相应部位的功能障碍。
抽血脂血后要注意按压止血,保持抽血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抽血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异常症状,如局部红肿疼痛加剧、长时间头晕不适等,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