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治疗的副作用有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1.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在心脏介入治疗中,需通过穿刺血管将导管等器械送入心脏。穿刺过程可能导致局部血管损伤,引起出血,若止血不充分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易形成血肿。通常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2. 造影剂过敏:造影剂是心脏介入治疗中用于显示心脏血管形态的重要物质。部分患者可能对造影剂过敏,轻者出现皮肤瘙痒、皮疹,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 血管损伤:操作过程中,导管等器械在血管内行进,可能会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夹层、血栓形成等。血管夹层会影响血液正常流动,血栓则可能脱落随血流至其他部位,引发更严重的栓塞。
4. 心律失常:介入操作刺激心脏组织,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早搏、心动过速等,多数为短暂性,可自行恢复,但严重心律失常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5. 心肌梗死:虽然较为罕见,但在介入治疗时,若血管内斑块脱落堵塞冠状动脉,或操作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急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心肌梗死,造成心肌细胞坏死,影响心脏功能。
心脏介入治疗后要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饮食上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控制盐和脂肪摄入。严格按照医生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