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肾损害的危害包括肾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贫血、泌尿系统感染等。
1. 肾功能减退:药物性肾损害可导致肾脏的滤过、重吸收等功能受损,使得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体外,在体内蓄积,进而引起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影响全身各系统功能。
2. 电解质紊乱:肾脏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药物损害肾脏后,可导致钠、钾、钙、磷等电解质的排泄和重吸收异常。比如钾离子排泄异常,可能引发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影响心脏、神经肌肉等功能。
3. 酸碱平衡失调:肾脏参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药物性肾损害会干扰肾脏对酸碱物质的处理能力,导致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堆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影响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4. 贫血:肾脏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药物损伤肾脏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红细胞生成不足,可导致贫血,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5. 泌尿系统感染:药物性肾损害使肾脏的防御功能下降,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加重肾脏损害。
日常应谨慎用药,避免自行随意服用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自身病史和用药情况。若正在服用可能伤肾的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定期检查肾功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药物性肾损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