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细菌污染反应等。
1. 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多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至2小时内发生,患者可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38至41℃,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原因主要是致热原污染、免疫反应等。
2. 过敏反应: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多由于患者对血浆蛋白过敏或献血者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
3.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和迟发性。急性溶血反应在输血十几毫升后即可出现症状,如头痛、胸痛、腰背痛、酱油色尿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急性肾衰竭。迟发性溶血反应多在输血后7至14天发生,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等。
4. 循环负荷过重:常见于老年、儿童及心功能不全者,输血速度过快或输血量过多可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急性肺水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
5. 细菌污染反应:较少见但后果严重,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液可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症状。
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输血后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有不适及时就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后续护理和治疗,以确保身体能尽快恢复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