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跳痛由骨折断端刺激、局部炎症反应、肌肉痉挛、神经损伤、血管受压等导致。
1. 骨折断端刺激:骨折发生时,断端会相互摩擦、移位,直接刺激周围的组织、神经和血管,引发跳痛。这种刺激随着断端的不稳定而持续存在,在肢体活动或位置改变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2. 局部炎症反应:骨折会造成周围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因子释放,使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肿胀,进而压迫周围神经,产生跳痛感觉。炎症反应在骨折后的数天内较为明显。
3. 肌肉痉挛:骨折后,受伤部位周围的肌肉会因疼痛、损伤等因素出现痉挛。肌肉持续收缩,会增加对骨折部位的压力,刺激神经,引起跳痛。肌肉痉挛还会影响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加重疼痛。
4. 神经损伤:骨折过程中,周围神经可能受到直接损伤或压迫。神经受损后,其传导功能出现异常,会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导致跳痛。神经损伤的程度不同,跳痛的表现和持续时间也有所差异。
5. 血管受压:骨折周围组织肿胀可能会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发跳痛。若血管受压严重,还可能导致肢体远端缺血等更严重问题。
骨折后出现跳痛应引起重视,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骨折部位制动,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同时,密切关注疼痛变化,若跳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肿胀加剧、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就医,以便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