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1. 临床表现:患者常感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部放射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灼痛、胀痛等,可在咳嗽、打喷嚏、弯腰等增加腹压动作时加重,部分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感觉及运动障碍症状。
2. 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多为阳性,即直腿抬高至一定角度时疼痛加剧,足背屈时疼痛进一步加重;还可出现感觉减退,通过触摸检查下肢不同区域皮肤感知;肌力减弱,如踝关节背伸、跖屈力量下降;腱反射异常,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 影像学检查:X线可初步观察腰椎骨质结构,排查有无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CT能更清晰显示腰椎骨骼细节,判断是否存在骨折、肿瘤等病变;MRI对软组织分辨力高,可准确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对神经的压迫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的形态改变。
4. 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判断神经功能状态,确定神经损伤部位和程度,辅助诊断坐骨神经痛,并与其他周围神经病进行鉴别。
5.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可排查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检查有助于排除风湿性疾病导致的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患者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久站久坐和过度劳累,防止加重疼痛。注意腰部及下肢保暖,避免受寒。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度进行康复锻炼,如腰部伸展运动、下肢肌肉力量训练等,以增强腰部和下肢的稳定性。同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