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患者通常属于传染源。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登革热患者感染病毒后,体内会有登革病毒大量繁殖,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血液中存在大量病毒,此时若被伊蚊叮咬,病毒就会进入伊蚊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发育后,伊蚊再叮咬其他人,就可将病毒传播给新的个体。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登革热患者具备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能力,属于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感染了登革病毒但没有明显症状表现的个体同样可能在血液中携带病毒,也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病毒,也可作为传染源。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登革热流行地区,要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如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喷洒杀虫剂等。前往流行区域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登革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等信息,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