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女性绝经后 5 - 10 年内,主要是由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速度大于骨形成速度,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见于 70 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成骨细胞功能减弱,骨形成能力下降,同时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降低,维生素 D 缺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骨量逐渐减少。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则多见于 8 - 14 岁的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长发育等因素有关。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在发生骨折后才发现患病。常见的症状有疼痛,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或长时间行走疼痛加剧。还会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骨折风险,尤其是髋部、椎体等部位骨折,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影响寿命。
日常生活中要重视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 D 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有助于钙的吸收。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若确诊患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