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出血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调整饮食、去除病因、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
1. 调整饮食: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糜烂出血情况。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它们能减轻胃部负担,为胃黏膜修复创造良好环境,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胃黏膜的自我修复。
2. 去除病因:对于糜烂出血性胃炎,去除病因至关重要。若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导致,需停用相关药物;若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应进行根除治疗。去除病因可从根源上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后续治疗和胃黏膜恢复奠定基础。
3.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它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糜烂胃黏膜的侵蚀,缓解炎症;铝碳酸镁咀嚼片可中和胃酸,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促进胃黏膜修复;康复新液能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加速受损胃黏膜的愈合,对糜烂出血性胃炎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4. 内镜治疗:当糜烂出血性胃炎出现活动性出血时,内镜治疗是有效的手段。通过内镜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采用电凝、激光、喷洒止血药物等方法进行止血。这种治疗方式能精准定位出血点,快速止血,避免因出血过多导致严重后果,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5. 手术治疗:对于经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出血难以控制的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可能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可切除病变部位,达到止血和去除病灶的目的,但手术创伤较大,存在一定风险,通常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饮食上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暴饮暴食。严格按照医生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促进身体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