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疼痛可能是寒冷刺激、过度疲劳、姿势不良、缺钙、血管疾病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保暖、休息、调整姿势、补钙、治疗血管疾病等。
1. 寒冷刺激:身体受到寒冷侵袭时,肌肉会出现强烈收缩引发抽筋疼痛。比如在寒冷天气中长时间暴露肢体、游泳时水温过低等。此时应尽快脱离寒冷环境,及时增添衣物,对抽筋部位进行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疼痛处,每次15 - 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2. 过度疲劳:长时间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会使肌肉在短时间内持续收缩,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堆积,导致抽筋疼痛。应立即停止当前活动,找舒适位置休息,对抽筋部位进行轻柔按摩,从肌肉起始端向末端缓慢推揉,力度适中,帮助放松肌肉,减轻疼痛。
3. 姿势不良:长时间维持不良姿势,如久站、久坐或睡眠姿势不当,会使局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引发抽筋。要及时调整姿势,保持身体正确的姿态。工作学习时定时起身活动,睡眠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避免肌肉受压。
4. 缺钙:钙是维持肌肉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当身体缺钙时,肌肉兴奋性增加,易出现抽筋。可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等。遵医嘱服用碳酸钙D3片、维D钙咀嚼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液,补充钙质,提高血钙水平,缓解抽筋症状。
5. 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血管疾病,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局部肌肉缺血缺氧,引起抽筋疼痛。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诊断后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西洛他唑胶囊等药物改善血液循环,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
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保暖,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食物。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若抽筋疼痛频繁发作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