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痈和肛瘘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 。
1. 发病机制:肛痈主要是由于肛腺感染后,炎症在肛周组织内蔓延形成脓肿;而肛瘘多是肛痈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感染的肛腺开口处仍有炎症,导致管道形成。
2. 临床表现:肛痈以肛周突然红肿热痛、坠胀不适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肛瘘则主要表现为肛周反复破溃、溢脓,有时可伴有瘙痒,局部一般无明显红肿热痛,全身症状也较少。
3. 治疗方法:肛痈一旦诊断明确,通常需要尽早切开引流,以排出脓液,控制感染;肛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如挂线疗法、肛瘘切开术等,将瘘管切开或切除,促进愈合。
4. 预后情况:肛痈如果治疗及时、彻底,一般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形成肛瘘;肛瘘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且有一定的恶变风险。
预防肛痈和肛瘘,都需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勤换内裤,避免久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和腹泻,积极治疗肛周疾病等。若出现肛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