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检主要检查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等。
1. 尿液颜色:正常尿液为淡黄色至深黄色,饮水过少、出汗过多等可使尿液浓缩而颜色加深;服用某些药物、食物或患有疾病等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异常,如血尿可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胆红素尿呈深黄色或黄褐色。
2. 透明度:新鲜正常尿液多为透明,放置后可出现微量絮状沉淀。若尿液浑浊,可能提示有脓尿、菌尿、结晶尿等情况,脓尿常因泌尿系统感染所致,菌尿是尿液中存在大量细菌,结晶尿与尿液中某些物质浓度过高有关。
3. 酸碱度:正常尿液呈弱酸性,pH值在4.5 - 8.0之间。饮食结构、疾病状态等会影响尿液酸碱度,如素食者尿液偏碱性,食用大量肉类后尿液偏酸性;某些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时尿液可呈碱性。
4. 尿比重:反映尿液中溶质的浓度,正常成年人尿比重波动在1.015 - 1.025之间。尿比重的变化可反映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如大量饮水后尿比重降低,而脱水、肾功能受损等情况可使尿比重异常。
5.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一般尿常规检查呈阴性。当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蛋白尿,可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等情况,病理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疾病等。
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量饮水,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尿检结果。进行尿检时,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留取尿液标本,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若尿检结果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