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心肺疾病、肿瘤等情况会引发肺栓塞。
1. 血液高凝状态:多种因素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凝血与纤溶系统平衡,增加血液凝固风险;妊娠及产后阶段,孕妇体内的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蛋白减少,血液倾向于凝固,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肺栓塞;某些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疾病,会使患者先天性血液高凝,比常人更易出现血栓堵塞肺动脉。
2. 血管壁损伤:外伤、手术等因素会直接损伤血管壁。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就会造成肺栓塞。
3. 血流缓慢:长期卧床、久坐不动等情况会使血流速度减慢。比如长途飞行或乘车,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在下肢静脉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
4. 心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心肺疾病患者,心脏和肺部功能受损,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液容易在体内瘀滞,增加血栓形成几率,进而引发肺栓塞。
5. 肿瘤: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影响机体凝血功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同时肿瘤患者常伴有血管受压、血流缓慢等情况,都增加了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疑似肺栓塞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