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确诊需做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肥达反应等。
1. 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金标准,在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此时伤寒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采集静脉血进行培养,若能分离出伤寒杆菌,即可明确诊断。操作相对简便,对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2.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骨髓中的单核-吞噬细胞摄取伤寒杆菌后,可长时间存在,故培养阳性率较高,在病程各阶段均可进行。
3. 粪便培养: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随着病情发展,肠道内的伤寒杆菌随粪便排出增多,此时采集粪便进行培养,有助于诊断。但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如标本采集不当、肠道其他细菌污染等。
4. 尿培养:在病程后期阳性率逐渐升高。伤寒杆菌可随尿液排出,通过对尿液进行培养,也可能发现伤寒杆菌,但阳性率相对较低,且留取尿液标本时需注意避免污染。
5. 肥达反应:是一种血清学试验,通过检测血清中伤寒杆菌抗体的效价,辅助诊断伤寒。一般在病程第2周起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70%左右。但肥达反应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伤寒确诊依靠多种检查手段。日常生活中,若出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等疑似伤寒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一旦确诊,需严格遵医嘱进行隔离治疗,按疗程规范用药,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以确保彻底治愈,防止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