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发病原因、发病时间、骨量流失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
1. 发病原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因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则是随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成骨细胞功能减弱,钙吸收能力下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2. 发病时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 - 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在70岁以上人群中较为常见。
3. 骨量流失特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量流失迅速,以松质骨丢失为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量缓慢流失,松质骨和皮质骨均有累及。
4. 临床表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早期多有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随后出现腰背痛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身高变矮、驼背明显,骨折风险高。
5. 治疗方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采用补充雌激素、钙剂及维生素D等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除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外,还可能需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促进骨形成。
日常要重视骨质疏松问题,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骨骼强度。定期体检,监测骨密度。若已确诊骨质疏松症,务必严格遵医嘱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延缓病情发展,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