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肛有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全层脱垂、部分乙状结肠脱垂等。
1. 直肠黏膜脱垂:初期表现为排便时直肠黏膜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脱出物一般为淡红色,表面光滑,呈黏膜皱襞状,质地柔软,无弹性,长度通常在2-3厘米。随着病情发展,脱出频率增加,需用手推回,且脱出物可能出现充血、水肿。
2. 直肠全层脱垂:直肠壁全层脱出肛门外,脱出物呈圆锥状,表面为直肠黏膜,有环状皱襞,颜色较深,呈暗红色,质地较厚,有弹性,长度一般在5-10厘米。排便后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常伴有肛门松弛。
3. 部分乙状结肠脱垂:较为严重的情况,除直肠全层脱出外,部分乙状结肠也脱出肛门外,脱出物呈圆柱状,长度可达10厘米以上,表面有较深的皱襞,颜色紫暗,质地较硬,因脱出物较多,回纳困难,可出现嵌顿、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日常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久蹲久坐,积极治疗慢性咳嗽、腹泻等增加腹压的疾病。出现疑似脱肛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导致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