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的检查项目有体格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肌肉外观,判断有无肌肉体积减小、肌肉形态改变等情况;触诊感受肌肉的质地、张力,了解有无肌肉硬结、压痛等异常,同时检查关节活动度、肢体力量等,初步评估肌肉萎缩的程度和范围。
2. 肌电图:将电极针插入肌肉,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情况。可判断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区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对肌肉萎缩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3.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通过刺激神经,在神经干的不同部位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有助于判断神经是否受损及受损部位,辅助诊断肌肉萎缩相关疾病。
4. 血液检查:检测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酶类指标,以及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项目,排查是否存在感染、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肌肉萎缩的因素。
5.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可清晰显示肌肉、骨骼、神经等结构,帮助发现是否存在肿瘤、脊髓病变、神经受压等情况,为明确病因提供依据。
肌肉萎缩患者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