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疗可分为体外照射、腔内照射、组织间照射、全身照射、放射性核素治疗等。
1. 体外照射:这是最常用的放疗方式,通过放疗设备从体外对肿瘤部位进行照射,高能射线聚焦于肿瘤区域,破坏癌细胞的DNA,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在治疗过程中需精准定位肿瘤位置,以确保射线准确作用于肿瘤,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2. 腔内照射:将放射源放置在人体自然腔道内,如鼻腔、口腔、食管、阴道等部位,对腔内肿瘤进行近距离照射,能使肿瘤局部接受较高剂量的辐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量相对较低,可有效控制腔内肿瘤的生长。
3. 组织间照射:把放射性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使肿瘤组织受到持续的辐射,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局限性肿瘤,能提高肿瘤局部的放疗剂量,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影响。
4. 全身照射:对全身进行均匀的照射,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移植前的预处理等,全身照射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照射范围,以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
5. 放射性核素治疗: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使其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骨转移瘤等。
放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专业性,患者在放疗期间要积极配合医生安排,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检查、定位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注意营养摄入,保证充足休息,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放疗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