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对骨折的影响体现在骨折风险增加、骨折愈合缓慢、骨折部位特殊、再骨折风险上升、治疗难度加大等。
1. 骨折风险增加:骨质疏松会使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和骨皮质变薄,导致骨骼强度和韧性下降,轻微外力如日常活动中的摔倒、碰撞等就可能引发骨折,相较于健康骨骼,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几率大幅提高。
2. 骨折愈合缓慢:骨质疏松状态下,骨骼的血运和营养供应受到影响,成骨细胞活性降低,新骨生成缓慢,破骨细胞相对活跃,吸收旧骨速度快于新骨形成,使得骨折断端愈合时间延长,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3. 骨折部位特殊:常见于椎体、髋部、腕部等,椎体骨折可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髋部骨折严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增加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风险;腕部骨折多因摔倒时手部着地引发,影响手部功能。
4. 再骨折风险上升:发生过一次骨折后,患者身体状况和骨骼结构改变,活动能力受限,平衡能力下降,再次摔倒风险增加;且骨折部位愈合后骨质量仍较差,周围骨骼因应力改变也易发生骨折。
5. 治疗难度加大:由于骨骼质量差,内固定手术时植入物难以获得良好稳定性,易出现松动、移位等;保守治疗需长时间制动,可能加重骨质疏松,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进程。
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预防骨质疏松,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适度进行负重锻炼,多晒太阳。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骨折,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再次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