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和牙龈炎在发病部位、症状表现、疾病成因、治疗方式、疾病预后等方面存在不同。
1. 发病部位:牙龈炎主要累及牙龈组织,如牙龈边缘、牙龈乳头等;牙周炎不仅侵犯牙龈,还会波及牙周膜、牙槽骨等深层牙周组织。
2. 症状表现:牙龈炎通常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一般无牙齿松动;牙周炎除牙龈症状外,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进而导致牙齿松动、移位,严重时牙齿可自行脱落。
3. 疾病成因:牙龈炎多由牙菌斑、牙结石、食物残渣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牙周炎除局部因素外,还与全身因素如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且病情进展更复杂。
4. 治疗方式:牙龈炎通过洗牙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刺激物,配合局部药物治疗,通常能有效控制炎症;牙周炎治疗相对复杂,除洗牙外,还可能需进行龈下刮治、根面平整,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5. 疾病预后:牙龈炎及时治疗,去除病因后,牙龈组织可恢复健康,预后较好;牙周炎因已造成牙周组织不可逆损伤,虽经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但难以完全恢复到患病前状态,易复发。
日常要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洗牙。若患有牙周炎或牙龈炎,应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医嘱按时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