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骨折移位的因素有暴力作用、肌肉牵拉、肢体重量、搬运不当、骨折端接触面积等。
1. 暴力作用:暴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是导致骨折移位的重要因素。直接暴力如撞击、打击等,可使骨折发生在暴力作用的部位,且移位方向与暴力方向一致。间接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扭转等作用,使远离暴力作用点的部位发生骨折,并产生相应方向的移位。例如,从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暴力经下肢向上传导,可导致脊柱骨折。
2. 肌肉牵拉:骨折周围的肌肉收缩力可引起骨折移位。不同部位的骨折,受不同肌肉的牵拉影响。如肱骨干中、下 1/3 骨折,由于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骨折近端可向前、向外移位,远端则向上移位。
3. 肢体重量:肢体自身的重量可对骨折产生影响,导致骨折移位。尤其是在下肢长骨骨折时,肢体的重量可使骨折断端发生分离或成角移位。例如,股骨干骨折后,由于下肢的重量,骨折远端常因重力作用而向下移位。
4. 搬运不当:在骨折发生后,如果搬运方法不正确,可加重骨折移位。如搬运脊柱骨折患者时,若未采取正确的脊柱固定和搬运方法,可导致骨折断端移位,损伤脊髓。
5. 骨折端接触面积:骨折端的接触面积大小也会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和移位情况。骨折端接触面积大,相对稳定,移位的可能性较小;反之,骨折端接触面积小,稳定性差,容易发生移位。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骨折,应尽量保持受伤部位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及时就医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固定、功能锻炼等,有助于骨折的顺利愈合,减少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