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体压缩性骨折原因包括骨质疏松、外伤、肿瘤、感染、先天性疾病等。
1. 骨质疏松: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极为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渐流失,骨质变得疏松、脆弱,骨小梁稀疏、断裂,椎体的承重能力下降,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如咳嗽、弯腰、搬重物等,就可能发生压缩性骨折。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代谢失衡,骨质疏松进展更快,更易出现此类骨折。
2. 外伤:较为常见。高处坠落、交通事故、重物撞击等强大外力直接作用于脊柱,可导致椎体瞬间承受巨大压力,超过其承受极限,从而引发骨折。椎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出现压缩变形。长期反复的轻微外力作用,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使椎体反复受到应力刺激,也可能逐渐发生疲劳性骨折。
3. 肿瘤:椎体原发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椎体,肿瘤细胞会侵蚀椎体骨质,破坏骨结构,使椎体骨质变得薄弱,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常见的转移瘤来源有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对骨质的破坏会影响椎体的稳定性,即使是日常活动中的轻微力量,也可能导致骨折。
4. 感染:相对少见。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或结核菌等病原体侵袭椎体,会引起骨质破坏、骨质吸收,导致椎体骨质缺损、强度降低,进而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感染还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椎体组织。
5. 先天性疾病:罕见。某些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疾病,如椎体畸形、成骨不全等,会使椎体在发育过程中就存在结构缺陷,骨质发育不良,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在成长过程中,即使受到较小的外力,也可能发生压缩性骨折。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骨骼强度。对于存在骨质疏松风险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定期体检,遵循医生建议进行预防和治疗,降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