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肉萎缩通常由神经损伤、废用、营养不良、内分泌异常、遗传因素等引起。
1. 神经损伤:神经对肌肉的正常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当神经受到损伤,如外伤导致神经断裂、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神经炎等,神经无法正常传导信号给肌肉,肌肉得不到神经的营养支持和指令,就会逐渐出现萎缩。
2. 废用:长期不活动或肢体活动受限会引发废用性肌肉萎缩。比如骨折后长时间石膏固定、瘫痪患者肢体长期缺乏运动等,肌肉因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和锻炼,代谢减缓,肌纤维逐渐变细,进而导致肌肉萎缩。
3. 营养不良: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会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和生长。长期营养不良,肌肉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来维持结构和功能,就容易出现萎缩,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节食者等。
4. 内分泌异常:内分泌系统对肌肉的生长和代谢有调节作用。当内分泌出现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肌肉代谢也受到影响,可引起肌肉无力和萎缩;生长激素缺乏也可能影响肌肉的正常发育和维持。
5.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肌肉萎缩,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这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肌肉细胞膜或细胞内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肌肉逐渐萎缩、无力。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适当运动,避免肢体长期不活动;保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营养;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肌肉萎缩的问题。若出现肌肉萎缩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