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症判断肌肉萎缩可通过视诊、触诊、测量肢体周径、肌力测试、影像学检查等。
1. 视诊:直接观察肢体外观,查看肌肉轮廓是否有改变。正常肌肉饱满,若出现萎缩,会发现肌肉体积变小、松弛,表面皮肤可能有褶皱,与正常部位对比明显,比如一侧下肢肌肉萎缩时,可看到该侧腿部相较于另一侧变细。
2. 触诊:用手触摸肌肉,感受其质地和张力。萎缩的肌肉质地较软,弹性降低,张力也明显减弱,与正常肌肉紧实、有弹性的触感差异较大。
3. 测量肢体周径:使用软尺在特定部位测量肢体周径,一般在肌肉丰满处,如大腿中部、小腿最粗处等。两侧肢体测量位置需一致,若差值超过一定范围,常提示有肌肉萎缩,差值越大,萎缩程度可能越严重。
4. 肌力测试:让患者进行特定动作,感受肌肉力量。如让患者抬腿、伸膝、屈膝等,对比两侧肢体力量。若一侧力量明显小于另一侧,可能存在肌肉萎缩,因为肌肉萎缩会导致力量减弱。
5. 影像学检查:借助 CT、MRI 等影像学手段,能清晰看到肌肉形态、结构。可发现肌肉体积减小、密度改变等情况,准确判断肌肉萎缩程度及部位,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与剧烈运动,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防止腰部受力不均加重病情。同时,应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肌肉恢复,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