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的内因包括骨骼疾病、年龄因素、性别因素、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等。
1. 骨骼疾病:某些骨骼疾病会使骨骼结构和强度受到影响,增加骨折风险。如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变得脆弱易折;骨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可能侵蚀骨骼,破坏骨质,导致局部骨骼强度下降,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引发骨折;骨髓炎,炎症侵袭会破坏骨组织,削弱骨骼的承载能力,容易出现病理性骨折。
2.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骨密度逐渐降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骨骼的韧性和强度都明显下降。轻微的摔倒、碰撞等外力,在年轻人身上可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就很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有髋部骨折、腕部骨折等。
3. 性别因素:女性在生理上与男性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质流失加速,骨密度降低明显,相较于男性,女性发生骨折的风险更高,特别是髋部、椎体等部位的骨折更为常见。
4. 营养状况:营养物质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钙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会影响骨的正常生长和维持,导致骨骼强度降低;维生素 D 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维生素 D 会间接影响骨骼健康;蛋白质是骨骼有机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蛋白质会影响骨骼的修复和生长,增加骨折风险。
5. 遗传因素:遗传在骨骼健康方面起着一定作用。某些基因会影响骨密度、骨骼结构和韧性等。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等病史,个体遗传相关基因的概率增加,发生骨折的风险也会高于常人。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骨骼健康。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 D 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骨骼强度;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定期体检,关注骨骼健康状况,尤其是存在骨折内因风险因素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必要时遵循医生建议进行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