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皮炎病变过程有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等。
1. 红斑:接触隐翅虫毒液后,皮肤首先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多呈条索状、点状或片状,颜色鲜红,这是由于毒液刺激皮肤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红斑部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灼痛。
2. 丘疹:随后红斑基础上可逐渐出现密集的丘疹,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突出于皮肤表面,质地较硬,是皮肤炎症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此时瘙痒或疼痛可能会有所加重。
3. 水疱:病情进展,部分丘疹会发展为水疱,疱液清亮,大小不一,水疱壁较薄,容易破溃,破溃后会露出糜烂面,有淡黄色液体渗出。
4. 脓疱:若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可转变为脓疱,疱液浑浊,呈黄色或黄绿色,周围红晕明显,提示炎症加重,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5. 糜烂:水疱或脓疱破溃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糜烂,表面湿润,有浆液性渗出物,患者自觉疼痛加剧,若不妥善处理,糜烂面愈合较慢,还可能留下色素沉着或瘢痕。
日常需注意做好防护,避免在草地、树林等隐翅虫易出没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夜间关好门窗,防止隐翅虫进入室内。若发现隐翅虫落在皮肤上,不要直接拍打,应轻轻吹走或用其他物品拨落。一旦出现疑似隐翅虫皮炎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