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腥臭可能是饮食不当、肠道感染、肠道寄生虫、痔疮、肛裂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 饮食不当:长期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肉类、油炸食品等,且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会导致肠道消化负担加重,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产生异味,同时可能引起便秘,排便时损伤肠道黏膜导致便血。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油腻、辛辣食物。
2. 肠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肠道,引发炎症,炎症刺激肠道黏膜,使其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同时肠道内菌群失调,产生特殊臭味。遵医嘱服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3. 肠道寄生虫:某些肠道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在肠道内寄生,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便血,其代谢产物也会使大便气味异常。可遵医嘱服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吡喹酮片,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4. 痔疮: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排便时易破裂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会产生臭味。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栓、化痔片,避免久坐、久站,进行适量运动。
5. 肛裂: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导致出血,同时因局部炎症可出现臭味。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消酸甘油软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日常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久坐,适当运动,注意肛周清洁卫生,定期体检,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