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有临床症状、血尿酸测定、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1. 临床症状:典型的痛风发作表现为急性单关节关节炎,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疼痛剧烈,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部分患者发作前可能有饮酒、高嘌呤饮食、关节损伤、过度疲劳等诱因。
2. 血尿酸测定: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可考虑高尿酸血症。但血尿酸水平正常不能排除痛风,部分痛风患者在发作期血尿酸也可在正常范围。
3. 关节液或痛风石检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可见呈针状、负性双折射的尿酸盐结晶,这是诊断痛风的重要依据。通过该检查可明确痛风诊断,与其他关节炎相鉴别。
4.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见关节积液、滑膜增生、痛风石形成等表现;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晚期可见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等;双能CT能发现关节内尿酸盐结晶,对痛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痛风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控制体重,适当运动,避免关节过度劳累和损伤。同时,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血尿酸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