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脚踝肿可能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外伤、关节炎、肾脏疾病等引起。
1.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长时间保持站立或行走姿势,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脚踝部位血液淤积,引起肿胀。可通过适当休息、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来缓解,休息时将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每次15 - 20分钟,每天数次。
2. 下肢血液循环不畅: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加上一些老人可能存在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脚踝肿胀。可通过适度运动如散步、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就医检查血管情况,遵医嘱使用改善循环药物。
3. 外伤:老人行动不便,容易发生脚踝扭伤、碰撞等外伤,受伤后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出现肿胀。受伤后应立即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24 - 48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若伤势严重需及时就医。
4. 关节炎:老人易患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脚踝关节肿胀、疼痛。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能需手术治疗。
5. 肾脏疾病:肾脏功能受损时,体内水分和代谢废物排泄障碍,可引起脚踝等部位水肿。需及时就医检查肾功能,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控制水分和盐分摄入,积极治疗肾脏疾病。
日常要关注老人身体状况,让老人保持适当运动,避免久站久坐,饮食均衡,定期体检,若脚踝肿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