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常见步态有臀大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臀中肌步态、划圈步态、短腿步态等。
1. 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是维持人体站立和行走稳定的重要肌肉。当脊髓损伤导致臀大肌无力时,患者在站立期,特别是在足跟触地后,为了防止身体前倾摔倒,会通过将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髋关节的稳定,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后仰姿势行走的步态。
2. 股四头肌步态:股四头肌对膝关节的伸直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脊髓损伤致使股四头肌无力时,患者在摆动期膝关节会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避免膝关节突然屈曲,患者会通过提前用力收缩髋部肌肉,使髋关节过度伸展,将重心前移,以稳定膝关节,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行走姿态。
3. 臀中肌步态:臀中肌主要负责在行走时稳定骨盆。脊髓损伤引起臀中肌无力时,患者在行走单腿支撑期,由于臀中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骨盆会向患侧倾斜,身体重心也随之偏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会出现躯干向患侧摆动的步态。
4. 划圈步态:这是由于脊髓损伤导致下肢肌张力增高,特别是小腿三头肌和内收肌群痉挛,使得患侧下肢在摆动期时,髋关节、膝关节不能正常屈曲,足尖下垂内翻,患者只能通过髋关节外展、外旋,将患侧下肢像划圈一样向前摆动,以完成迈步动作。
5. 短腿步态: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一侧下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使双侧下肢长度不一致。当一侧下肢短缩超过3cm时,患者在行走时,为了使两侧下肢能够交替支撑身体,会出现骨盆向短侧倾斜,同时短侧下肢以足尖着地或过度屈膝等方式来代偿,形成短腿步态。
脊髓损伤患者出现这些异常步态,不仅影响行走功能,还可能导致关节磨损、疼痛等问题。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改善步态。同时,需定期就医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