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等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
1. 血管内皮损伤:当血管内皮因机械性损伤、感染、炎症等因素受损时,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同时启动凝血系统,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2. 血流状态改变:血流缓慢、血流停滞或形成漩涡等异常血流状态,会使正常的轴流状态被破坏,血小板容易靠边并与血管壁接触,增加了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的稀释和清除,有利于血栓形成。
3. 血液凝固性增加:指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或抗凝血因子减少,导致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常见于遗传性高凝状态,如某些凝血因子基因突变;也可见于获得性高凝状态,如妊娠、产后、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这些情况可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加或血小板增多、活性增强,从而促使血栓形成。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以维持血管健康和正常血流状态。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和复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