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排斥反应有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1. 超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在移植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是由于受者体内预先存在针对供者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移植肝脏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迅速引起移植肝脏不可逆性缺血、坏死,病情凶险,进展极快。
2. 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在移植术后1周~3个月内,是最常见的排斥反应类型。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也有体液免疫参与。临床表现为发热、肝区胀痛、黄疸加深、肝功能异常,如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升高等,通过肝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3. 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术后数月至数年逐渐出现,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排斥反应。病理特征为肝内小胆管进行性减少、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等,可导致移植肝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
4. 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对少见,是供者的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受者的组织抗原并发生免疫应答,主要累及皮肤、肝脏、胃肠道等器官,出现皮疹、腹泻、肝功能损害等表现,严重程度不一。
肝移植后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以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提高移植肝脏的存活时间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