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脚背肿可能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外伤、下肢静脉曲张、局部炎症、痛风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适当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1.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长时间保持站立或行走状态,会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脚背出现肿胀。对此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休息时尽量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在休息时将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每次抬高时间约 15 - 20 分钟,每天多次进行。
2. 外伤:脚背受到碰撞、扭伤等外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引起肿胀。受伤 24 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肿胀部位,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以减少出血和肿胀;24 小时后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吸收。若疼痛明显,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活血止痛片、云南白药膏等药物。
3.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液回流障碍,导致静脉迂曲、扩张,可引起脚背肿胀。平时应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下肢,可穿着医用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症状严重者,遵医嘱服用迈之灵片、地奥司明片、羟苯磺酸钙胶囊等药物,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4. 局部炎症:脚背皮肤感染、甲沟炎等局部炎症可导致肿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软膏等药物;若炎症较重,可口服抗生素治疗。
5. 痛风:体内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脚背关节处,引发炎症,导致肿胀疼痛。饮食上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急性发作期,遵医嘱服用秋水仙碱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碳酸氢钠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日常要注意观察脚背肿胀情况,若肿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疼痛加剧、发热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和进行相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