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惊症与手足口病在发病年龄、主要症状、病因学、传播属性、治疗方式上呈现截然不同的临床面貌。
1.发病年龄:夜惊症集中于2-10岁睡眠深期阶段,青春期后多自行缓解;手足口病则以5岁以下托幼儿童为高发群体,成人偶见隐性感染。
2.主要症状:夜惊症表现为入睡后1-3小时突然尖叫、坐起、瞳孔散大、出汗、心动过速,对外界呼唤无反应,持续1-10分钟,翌晨无记忆;手足口病呈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掌足底臀部丘疱疹,伴流涎、拒食,皮疹不痛但可痒,极少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3.病因学:夜惊症属非快速眼动睡眠部分觉醒障碍,与遗传、睡眠剥夺、发热、情绪刺激相关;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A组16型、EV-A71等引起,病毒经咽部或肠道入侵,引发炎症因子风暴。
4.传播属性:夜惊症无传染性,家庭内可因睡眠环境嘈杂而多发;手足口病经粪口、飞沫、接触传播,托幼机构易暴发,患儿疱液、唾液、粪便均含病毒,潜伏期3-7天。
5.治疗方式:夜惊症以睡眠卫生管理为主,避免过度兴奋与缺觉,发作频繁可短期给予苯二氮卓类或褪黑素,预后良好;手足口病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采取退热、补液、口腔镇痛等对症处理,重症EV-A71感染需入住PICU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及血管活性药物,监测神经源性肺水肿。
保持规律作息、勤洗手、不共用毛巾餐具、定期通风消毒,可减少夜惊诱因并阻断肠道病毒传播;若儿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嗜睡或夜惊发作频率增加,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