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便血可能是便秘、肛裂、肠炎、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 便秘:小孩饮食不均衡,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喝水不足,易引发便秘。干结大便在排出时易损伤直肠黏膜导致便血。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便血通常为鲜红色,附着在大便表面。日常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多喝水,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乳果糖口服溶液、小麦纤维素颗粒促进排便。
2. 肛裂:便秘时用力排便,肛管皮肤被撕裂形成肛裂,导致便血。便血颜色鲜红,量少,排便时伴有疼痛,孩子常因怕疼而抗拒排便。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可遵医嘱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龙珠软膏涂抹肛裂处,促进愈合。
3. 肠炎:细菌、病毒等感染肠道引发炎症,肠黏膜受损出血。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便血可为黏液脓血便。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细菌感染需遵医嘱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抗感染,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 肠息肉:肠道内出现息肉,排便时摩擦息肉表面导致出血。便血多为无痛性,颜色鲜红,有时可在粪便表面看到血迹。较小息肉可定期观察,较大或症状明显的息肉需手术切除。
5.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累及胃肠道时可出现便血,同时伴有皮肤紫癜、关节疼痛等症状。应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片、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治疗。
日常要注意小孩饮食均衡,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出现便血情况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