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去黄疸可能是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
1.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过221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加强喂养,多吃多排,促进胆红素排出即可。
2.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常与母乳喂养有关,一般在出生后3-8天出现,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若黄疸程度较轻,可继续母乳喂养,增加喂奶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较重,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喂配方奶,黄疸明显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 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可采用光照疗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遵医嘱用药,如苯巴比妥片、茵栀黄颗粒、蒙脱石散;严重者需进行换血疗法,以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
4. 感染性黄疸: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如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大肠杆菌等。应积极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光照疗法降低胆红素水平。
5. 阻塞性黄疸:可因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等原因引起。需要手术治疗解除梗阻,恢复胆汁排泄通畅;术后根据情况进行支持治疗和预防感染等处理。
小孩黄疸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包括黄疸的程度、范围、消退情况等。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定期复查肝功能等指标,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