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烧 38℃可能是环境温度过高、脱水热、感染、捂热综合征、颅内病变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环境温度、补充水分、抗感染、散热、治疗原发疾病等。
1. 环境温度过高: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环境温度过高时散热困难易导致发热。此时需调整室内温度至 22 - 24℃,湿度保持在 50% - 60%,解开新生儿包被,利于散热,一般体温可逐渐下降。
2. 脱水热:新生儿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可引起脱水热。应及时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喂服温开水。若脱水严重,遵医嘱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感染:常见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感染等。需就医明确感染部位及病原体,细菌感染时,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可对症处理。
4. 捂热综合征:过度包裹、捂闷导致散热不良引起发热。要立即解开过多衣物和包被,移至通风良好的环境,用温水擦拭新生儿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散热。
5. 颅内病变:如颅内出血、脑膜炎等。这相对少见但较严重,需及时就医,完善头颅 CT、脑脊液等检查,明确诊断后,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苯巴比妥钠注射液控制惊厥、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抗感染等治疗。
日常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水分摄入,根据环境温度适当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密切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体温、吃奶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