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便血常见原因有便秘、肛裂、直肠息肉、肠炎、肠套叠等。
1. 便秘:儿童饮食不均衡,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喝水不足,易引发便秘。干结大便在排出时易损伤直肠黏膜,导致便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鼓励多喝水,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
2. 肛裂:多因便秘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排便时疼痛明显,便血通常为少量鲜红色血液,附着于大便表面。保持局部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涂抹促进愈合药膏,如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同时改善便秘情况。
3.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隆起状病变,多为良性。排便时息肉受挤压,表面黏膜破损出血,便血颜色鲜红,有时可随大便排出体外。确诊后一般需手术切除息肉,术后注意观察排便及伤口恢复情况。
4. 肠炎:细菌、病毒等感染肠道引发炎症,肠黏膜受损出血。除便血外,常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治疗,如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对症治疗,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5. 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肿块。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是常用治疗方法,少数需手术治疗。
日常要注意儿童饮食均衡,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定期体检,出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