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凝血障碍原因包括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血管内皮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1. 血小板数量减少:肝硬化时,由于脾功能亢进,脾脏会破坏过多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降低。同时,肝脏病变也可能影响血小板生成素的合成,使得血小板生成减少,进而影响凝血功能。
2.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如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肝硬化时,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这些凝血因子的合成受到影响,导致体内凝血因子缺乏,凝血过程出现障碍。
3.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肝硬化患者体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减少,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使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增强。纤维蛋白被过度溶解,已形成的血栓被破坏,从而加重凝血障碍。
4. 血管内皮损伤: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门静脉高压,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受损的血管内皮会释放一些物质,影响凝血和抗凝平衡,促使血栓形成,但同时也会导致局部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出血风险。
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肝硬化严重阶段,由于感染、内毒素血症等因素,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此时,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凝血障碍。
肝硬化患者日常要注意避免受伤,尽量减少进行有创操作。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等有助于凝血的食物。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监测凝血指标等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因凝血障碍导致的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