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原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药物因素、遗传因素、应激因素等。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和小肠的保护性内膜,使胃酸引发开放伤口即溃疡,且该菌产生的氨可中和胃酸,利于自身生存繁殖,进一步破坏胃黏膜屏障。
2. 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质,但分泌过多时,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会受到侵蚀。壁细胞分泌胃酸受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调节,当调节机制失衡,胃酸分泌远超正常水平,就易引发溃疡。
3.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酸更容易损伤胃黏膜,增加溃疡发生风险;还有部分抗生素等药物在长期或大量使用时,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4. 遗传因素: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亲属患溃疡的几率会高于普通人,可能与遗传基因影响胃黏膜的结构、功能以及对致溃疡因素的易感性有关。
5. 应激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或遭受重大精神创伤等应激状态下,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血管收缩,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从而引发溃疡。
日常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精神压力,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咖啡等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饮品。定期体检,若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按医嘱治疗,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