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股针的地方里面长疙瘩常见情况有药物吸收不良、局部感染、瘢痕组织形成、脂肪瘤、纤维瘤等。
1. 药物吸收不良:打针后药物未能完全吸收,在局部积聚形成疙瘩。可通过热敷,用温热毛巾敷在疙瘩处,每次15 - 20分钟,每天3 - 4次,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也可适当按摩,以打圈方式轻轻按摩,力度适中,帮助药物消散。
2. 局部感染:打针时消毒不严格或打针后护理不当,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形成疙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加重;若疙瘩较小,可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若疙瘩较大、红肿疼痛明显,甚至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遵医嘱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
3. 瘢痕组织形成:打针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瘢痕疙瘩。可使用瘢痕软化药物,如硅酮凝胶等,涂抹在疙瘩处,按说明使用;对于较严重的瘢痕疙瘩,可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但手术切除后有复发可能。
4. 脂肪瘤:由脂肪过度增生积聚形成。较小的脂肪瘤且无不适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观察其大小、形态变化即可;若脂肪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等不适,可考虑手术切除。
5. 纤维瘤:多因局部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导致。通常为良性肿瘤,较小的纤维瘤可定期复查;若纤维瘤生长较快或出现疼痛等症状,建议手术切除,术后做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日常要注意打针后局部护理,保持清洁,避免外力挤压疙瘩。若疙瘩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破溃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