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炎常以乏力、食欲差、黄疸、上腹隐痛、低热为信号,肝癌则以体重骤降、持续肝区钝痛、进行性黄疸、腹部包块、反复低热及出血倾向示警,二者在疼痛性质、黄疸变化、体重走向、可触及包块、全身消耗表现各不相同。
1.疼痛性质:肝炎多表现为右上腹或肝区隐隐胀痛,劳作后加重,休息可缓;肝癌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常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夜间明显,一般镇痛药不易缓解。
2.黄疸变化:肝炎黄疸出现较早,尿色加深与巩膜黄染同步,经保肝降酶治疗后可逐渐减轻;肝癌黄疸多随肿瘤压迫胆管或弥漫性肝实质破坏而缓慢加重,呈进行性加深,伴皮肤瘙痒,药物难逆转。
3.体重走向:急性肝炎体重可轻度下降,慢性阶段多维持原重或略减;肝癌则在短期内出现明显消瘦,数月内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的10%,伴肌肉萎缩及乏力。
4.可触及包块:肝炎肝脏虽可肿大,但表面光滑、边缘钝、压痛轻,无结节感;肝癌可在右肋缘下触及质地坚硬、表面结节状、压痛不明显的肿块,随呼吸移动度减小。
5.全身消耗表现:肝炎低热一般不超过38℃,易疲劳,少有自发出血;肝癌常见迁延低热、盗汗、贫血,晚期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等凝血障碍,并有下肢水肿及腹水。
日常应保持规律复查肝功能与超声,出现持续痛、消瘦或黄疸加深及时就诊,避免酒精与霉变食物,饮食清淡、作息有节,按专科医师意见完成相关血清学与影像学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