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窦炎与鼻炎在疼痛部位、流涕性状、鼻塞规律、嗅觉减退程度、伴随症状、治疗方式上各具差异。
1.疼痛部位:鼻炎多觉鼻前庭酸胀或鼻中隔轻压感,罕有放射痛;鼻窦炎常现面颊、额部或上颌持续钝痛,低头时窦内压力升高使疼痛加剧,并可放射至眼眶、上牙槽。
2.流涕性状:鼻炎分泌物清稀如水,量多少随过敏原或冷空气波动;鼻窦炎早期可为黏白涕,继而转为黄绿脓性,黏稠度增高,常后漏至咽壁,晨起需频繁咳痰。
3.鼻塞规律:鼻炎鼻塞呈交替性,夜间侧卧下侧堵塞明显,体位改变可缓解;鼻窦炎因窦口阻塞及黏膜肥厚,鼻塞多为持续同侧,伴胀满感,减充血剂效果短暂。
4.嗅觉减退程度:鼻炎因鼻甲可逆性水肿致嗅裂暂时变窄,嗅觉下降轻且间歇;鼻窦炎脓性分泌物长期覆盖嗅区,合并息肉时可致嗅神经末梢受压,出现持续显著嗅觉丧失。
5.伴随症状:鼻炎可伴喷嚏、眼痒等Ⅰ型变态反应表现,全身症状缺如;鼻窦炎常伴38℃以下低热、乏力、咳嗽,后鼻滴漏刺激咽喉可致清嗓动作及夜间咽痛。
6.治疗方式:鼻炎以抗组胺鼻喷剂、糖皮质激素喷雾为主,回避过敏原即可控制;鼻窦炎需联合抗生素、黏液溶解剂及鼻腔冲洗,慢性或伴息肉者需行功能性内镜窦口开放术。
日常应保持室内湿度稳定,避免用力擤鼻及粉尘刺激,坚持生理盐水冲洗可减少复发;症状持续十天以上或伴血涕、视力改变时,应及时前往耳鼻喉专科评估,按医嘱完成足程用药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