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出液和渗出液可从原因、外观、透明度、比重、凝固性、蛋白定量、葡萄糖定量、细胞计数、细胞分类、积液/血清LDH比值等方面鉴别。
1. 原因:漏出液多因非炎症所致,如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淋巴回流受阻等;渗出液常因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引起。
2. 外观:漏出液多为淡黄色;渗出液可因病因不同呈现不同颜色,如脓性、血性、乳糜性等。
3. 透明度:漏出液清晰透明;渗出液多浑浊。
4. 比重:漏出液比重常低于1.015;渗出液比重多高于1.018 。
5. 凝固性:漏出液一般不凝固;渗出液易凝固。
6. 蛋白定量:漏出液蛋白含量低,常小于25g/L;渗出液蛋白含量高,大于30g/L。
7. 葡萄糖定量:漏出液与血糖相近;渗出液常低于血糖水平。
8. 细胞计数:漏出液细胞数少,常小于100×10⁶/L;渗出液细胞数多,大于500×10⁶/L。
9. 细胞分类:漏出液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渗出液因病因不同细胞种类各异,如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炎症。
10. 积液/血清LDH比值:漏出液小于0.6;渗出液大于0.6 。
在临床实际中,准确鉴别漏出液和渗出液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若出现身体不适,需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接受相应治疗,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