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容易淌口水可能是吞咽功能不完善、口腔炎症、牙齿萌出、神经调节障碍、先天性疾病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训练吞咽、治疗炎症、做好口腔护理等。
1. 吞咽功能不完善:小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吞咽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口腔分泌的唾液不能及时被吞咽,就容易导致口水外流。随着年龄增长,吞咽功能逐渐完善,淌口水现象通常会自行缓解。平时可通过一些简单训练帮助孩子提高吞咽能力,比如适当增加一些稍黏稠食物,像米糊等,让孩子练习吞咽动作。
2. 口腔炎症:口腔内的炎症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等,会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同时疼痛也会使孩子吞咽口水变得困难,从而导致口水增多。对于口腔溃疡,可遵医嘱使用冰硼散、口腔溃疡含片、康复新液;牙龈炎可遵医嘱用碘甘油、甲硝唑口颊片、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
3. 牙齿萌出:在牙齿萌出阶段,牙龈受到刺激,会引起唾液分泌增多,且孩子此时咀嚼和吞咽动作不协调,口水就容易流出。家长可准备一些牙胶、磨牙棒等,让孩子咀嚼,缓解牙龈不适。同时要及时清理孩子流出的口水,防止口水刺激皮肤引起发红、瘙痒等。
4. 神经调节障碍: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导致口水分泌异常增多且不能正常吞咽。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一旦怀疑,需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神经系统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康复训练等。
5. 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腭裂、唐氏综合征等,会影响口腔结构或功能,导致口水增多。对于先天性腭裂,一般需要手术修复;唐氏综合征则需要综合治疗,包括康复训练、教育干预等。
日常要注意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或纸巾轻轻擦拭孩子流出的口水,保持口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受损。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增强孩子的体质。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