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外周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的,由于患者的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明显下降,因此会出现多处皮肤以及黏膜出血现象。根据其诱发原因可以分成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型,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原因,供参考:

1.年龄因素: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的疾病,而婴幼儿时期多见,并且春季发病人数较高。大约有80~90%的患儿于6个月左右恢复,还有10~25%的患儿转为慢性,另外,个别患儿可能发生严重出血而引起死亡。其次,成年人以及学龄儿童容易发生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程在6个月以上,还有部分患者于5年内恢复。
2.性别因素: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明显的男女差别,比如青年女性容易发生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系。而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3.免疫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循环中的抗血小板抗体会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最终引起紫癜,同时还存在骨髓中巨核细胞幼稚化,数量正常或增多等病理表现。另外,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发病前两周左右往往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史,而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感染细菌或者病毒后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推测与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关。
患者在确诊后应该根据病因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治疗,如有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但是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不适合进行输血治疗,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另外,治疗期间要注意做好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