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穿孔属于常见的肠穿孔类型,患者被剧烈的腹痛和腹胀症状所困扰,并且可以同时继发细菌性腹膜炎,治疗不及时会出现更多并发症。临床中总结认为,乙状结肠穿孔一般是腹部穿透伤或者闭合伤、慢性便秘导致机械性肠梗阻等因素引起的。

乙状结肠穿孔的病因有哪些?主要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1.由于人的小肠、结肠及其系膜组织的容积大,位置相对表浅,又没有骨骼保护,所以平时发生腹部穿透伤或者闭合伤时很容易受累。而开放伤常为多发性并且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也就是说乙状结肠只是受累的部位之一。闭合伤发生部位则根据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如腹部从前方直接受到撞击或者碾挫,可导致乙状结肠以及横结肠穿孔。
2.慢性便秘是引起粪性溃疡和穿孔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理如下:
①乙状结肠内的干结粪块导致肠粘膜直接受到压迫,最终发生粘膜压迫性缺血和坏死,逐渐形成溃疡或穿孔。
②粪块大量淤积在乙状结肠内,导致肠管内压力升高和高度扩张,可引起肠壁逐渐缺血和坏死,最终出现溃疡乃至穿孔。
③如干结的粪块导致肠内机械性梗阻,肠内压升高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可直接引起乙状结肠穿孔。尤其乙状结肠壁已经有缺血以及溃疡性病变时,肠内压高于肠壁毛细血管灌注压,发生乙状结肠穿孔的几率更高。
治疗乙状结肠穿孔的主要方法为手术,但是手术时要注意探查整段肠壁以及系膜组织,以免发生遗漏。手术原则为尽量缝合穿孔部位,必要时应做肠切除手术。其次,手术中要将漏出的肠内溶物彻底清理干净,同时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置入盆腔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