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一种多发的消化内科疾病,其起因与年龄、饮食、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病发后引发腹痛、便血以及便秘等明显的表现,甚至会累及到患者的肠道功能。肠息肉是非同小可的,身体发病后应当给予对症治疗,严重者还应当考虑手术治疗。以下两种手术方法可以切除肠息肉,有助于患者的肠道健康恢复。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应用于肠息肉的治疗,该方法需要在结肠镜下对于无蒂的息肉展开全面的切除,从而达到彻底治愈。治疗时需要往黏膜下层注射甘油果糖、肾上腺素等液体,之后将息肉抬起,再使用圈套器将整个息肉进行完整的圈除,这样才能改善患者腹痛以及便血等表现。
2.黏膜剥离术
针对于直径超过2cm的肠息肉患者,可采用黏膜剥离术来治疗,其术后疗效显著。这种手术方法是临床方面的新型治疗手段,一般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适量的液体,再将病变成功抬高,之后使用IT刀或者是Flex刀,将病变进行完整的切割,最后将病变全部切除。
肠息肉患者在术后不宜劳累,还要注意饮食的合理安排,应当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低脂饮食,坚持清淡的饮食原则。待肠息肉手术的六个月去医院进行相关复查,从而了解到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如发现病情复发,则要给予针对性的处理,还应当加强相关的护理工作。
以上两种手术措施对于肠息肉疗效显著,能够清除肠道部位的息肉,从而降低该病的危害性,改善患者腹痛以及消化道出血等不适的表现。患者处在恢复期间需要调整好日常饮食,尤其是辛辣性的食物应当禁忌,可以摄入一些水果或是蔬菜,注意水分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