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黄疸疾病,经常在宝宝出生3~5天后出现,有的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种病主要发生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母乳中的酶有关。在临床上,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种类型,前者与生理性黄疸差不多,后者与小肠葡萄糖醛酸苷酶过多有关。那么母乳性黄疸对宝宝会有什么影响呢?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会有什么影响
母乳性黄疸以黄疸为主要表现,宝宝的皮肤发黄,其它基本正常,影响不大。宝宝的精神状态较好,饮食、睡眠和大小便都是正常的,没有发育迟缓的现象,与正常宝宝一样。但是必须留意宝宝的排便变化,如果粪便颜色变浅,或者表现为淡绿色、灰白色,可能是发生了胆道梗阻,必须及时就医。一般来说,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性不大,两周后可自行缓解。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黄疸一般在4周后逐渐消退。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虽然不严重,但也需要引起重视。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红素脑病,会严重伤害宝宝的大脑功能。这种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光疗,不需要使用药物。宝宝可以继续喝母乳,病情严重的宝宝可以改用人工喂养。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密切留意宝宝的生命体征,定期检测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般危害性不大,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病情严重的宝宝可以接受光疗,光疗能够有效改善黄疸症状。在治疗期间,一定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嗜睡、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进行正规的治疗。